繁忙的工作中,如何个人提升?
为什么提升?得到大家的认可、吸引异性、财务自由,或是实现梦想,上进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的理由。
提升什么呢?简单说,个人提升包含下面的方向
- 目标管理 - 指引你前进的方向,人生的进度表
- 时间管理 - 职场和学校不同,白天工作,晚上那么累,不管理好时间,哪有时间提升呢?
- 任务拆分 - 流程化执行任务
- 心智黑客 (Mind Hacks) - 我们要学习学习,第一个学习是动词,第二个是名词,你发现了吗?
- 知识管理 - 个人知识库的建立
下面我将分享下各方向中行之有效的小技巧
前提
你做的工作需要是你喜欢的,会全力以赴的,不然方向不对,或者心不在,谁也帮不了你。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。
做事前拆分任务
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,做之前拆分可以帮助你想清楚任务的每一个步骤是什么。就拿我做的服务器开发为例,每次产品GG提出了新的需求,我就按照下面的步骤拆分任务
- 确认需求
- 产品文档合格
- 交互稿无误
- 技术调研
- 找到10个同类产品
- 分析他们的技术实现,看方案是否可行
- 可行就 copy 过来
- 数据库建模
- 建模
- 添加索引,适当的冗余提升性能
- 实现接口
- 实现 API
- 测试 API
- 写 API 文档
- 部署到测试环境
- 联调一段时间,修复 bug
- 部署到生产环境
这样做有很多好处
- 思路清晰,只需要关注你当前要做的一件事情,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清空你的大脑,让你只关注当前进行的一件事情
- 获得成就感,每次完成一个打钩时就会十分快乐,自己离最终目标又前进了一步,中间可以奖励自己去一次厕所什么的
- 拆分后知道任务最难的部分是什么,任何一个大任务,都是只有某几个小任务的部分是最难的,其他的都是轻车熟路的,对我来说就会提前规划好大块时间攻克他们,这个时间段关闭 QQ,禁止打扰
- 理解任务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,比如我这个例子中就不是写最漂亮的文档,也不是找到很多优秀的同类产品来分析,而是给到前端可用的 API,很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忘记最终的目标是什么,因为任务没拆分时脑袋要想这想那就不清醒了嘛
每一次流程化的工作都要有一点点进步
2 种极端的人我都遇到过,第一种是伪完美主义者,要求自己在每一步都做到完美,但是自己又顾全不了那么多方向,于是各种拖延;第二种是,不思进取的人,蔡学镛有一句话说的很好,就是形容这种人:
大多數的工程師並不是「做了五年的系統開發」,而是「做了一年的系統開發,然後重複五次」
我们要做的很简单,既不是一次完美,也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每次重复的过程中把某一个步骤做的更好,比如这次把文档写的很漂亮,下次积累自己的产品库,这样可以在不耽误进度的情况下,获得一点点的提升。
每晚的回顾中完善流程
我在每天晚上都会回顾今日做了什么,下面我用问答的形式举例。
今天工作和个人方面都完成了什么任务
- 开发完成了 1.0 版本的功能
- 看「暗时间」的第一章
每一个任务都要回答下面问题
- 是否按照流程进行的?
- 如果没有?提取出流程,让下一次更快的完成任务
- 如果有,完成的好吗?如果完成的很好,那个步骤做的很好呢?在流程中进行加强;如果完成的不好,流程的哪个步骤需要进一步改进呢?
-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被打断过吗?是什么,如何在下一次避免?
第一个任务(开发)
- 是按照流程进行的
- 完成的不好。开发进行过程中发现产品文档缺东西
- 任务中被其他部门的人打断过?是不紧急的任务。
第二个任务(看「暗时间」)
- 没有按照流程执行
提取出行动,放到我的时间管理系统里面去执行
- 完善我的开发流程,在确认产品文档过程中多确认xxx
- 因为是不紧急的事情,联系其他部门的人,如果不是紧急的任务就发邮件给我,不要用聊天工具打断
- 提取出一个看书的流程,下次看书时按照这个流程执行,一步步完善看书的流程
是不是很简单,通过每天晚上的回顾就可以一步步建立自己的流程,并且一步步完善他们。
这就是流程化并且一步步完善可以帮你解放生产力,当你对当前阶段的东西熟悉后,下一次就会关注新的东西,实现「每一次流程化的工作都要有一点点进步」,当量比到质变时,就可以关注更高层次的知识了。
下面以看书为例说明流程化带来的变化,很多人觉得看书可能就是简单的看而已,但是流程化后的看书可以有完全不一样的收获:
- 第一遍看完书,中间会划下不错的句子,写下自己的思考
- 一周之后,做出这本书的思维导图,提取出知识框架,需要的时间是第一次看书的三倍;为什么是一周之后呢,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,这一次的提取思维导图可以让你对书的结构记忆的更牢固
- 摘抄自己划下的句子和自己的思考到笔记本
- 从思维导图和自己的摘抄中,提取出行动的部分,比如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就是,需要开始管理自己的时间
上面这个流程适合看值得投入时间看的书。
学习新的知识时和旧的知识产生联想
类比是内化新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,让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产生联系记得最牢,理解最深刻。比如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时,就会和你之前学过的编程语言进行对比。高中时的数形结合思想也是,帮你在公式和图像中产生联系。
但是很多人用了错误的方法来学习英语,看到英文单词时想到的是中文,实际上你应该类比到同类的英文单词或短语上,这叫做「母语学习法」。你可能会反驳,我不会英文时怎么能开始学习呢?肯定只能靠中文了啊。那我问你,你的中文又是怎么学会的呢?
如果你对这种方法感兴趣,可以尝试下参加彩虹英语的活动,我参加这个活动后的 3 个最大收获:
- 使用「母语学习法」来学英文
- 流程化很重要
- 如何坚持一个习惯
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,理解知识结构
理解知识的结构就是抓住不变量,帮你深刻理解同类知识。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的能力,有的人学了10多种编程语言,却从来不去探索语言之间的联系;有的人学了几十种框架,却从来没想过框架的基本组成元素是什么。
杨过在石壁上所见到独孤求败的刻字,有这么一句:
「紫薇软剑」三十岁前所用,误伤义士不祥,悔恨无已,乃弃之深谷。 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。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。 四十岁后,不滞于物,草木竹石均可为剑。自此精修,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。
学习元知识
元知识是帮我我们学习其他知识的知识。比如教你怎么去思考,怎么去阅读一本书等等
这里也印证了上面的观点,应该从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,比学习某个领域知识更高层次的就是研究如何学习这件事情了。
总结
推迟满足感,也就是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。
在网上常年因负能量爆表闻名,其实现实生活中,很少有人比我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真正的勤奋,不是被迫的机械性重复劳动,也不是自我感动式的摧残健康,更不是因为拖延症导致的最后一刻效率爆发。它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,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即刻回报的事情,依然能够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专注。 ——于宙Edison
最后的一点干货,帮朋友总结的个人管理入门。
Til next time,
Maple
at 00:00